利用上級撥付資金635.32萬元,新修田間路、農渠等生產基礎設施;自籌資金1500萬元,實施提升工程,助推5000畝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2021年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積極開展耕地保護行動,清理整治耕地4000余畝,保證了糧食穩產……
近年來,槐蔭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不動搖,瞄準“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目標,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如今,槐蔭區綠色精品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效益日漸凸顯,書寫出了一幅農業高質量發展壯麗畫卷。
轄區農業產值增加1400余萬元 走通“農業+文旅”融合之路
有效提高糧食產量。通過項目建設,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知名度,大米平均單價由每公斤5.4元提高到10元,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小麥單產由50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共增加糧食總產量60余萬公斤,帶來轄區內農業產值增加1400余萬元。
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糧食全程“不落地”,在育秧、插秧、收割碾米三個過程中,糧食減損率分別在50%、5%和3%以上,實現“顆粒歸倉”;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社會化服務;2018年起,先后引進“九大綠色防控技術”,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大幅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大米農藥殘留量遠低于規定標準,2021年首年實現生產全過程“零農藥”,綠色品質再次升級。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積極發展綠色農產品種植、康養花卉、精品漁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成功引進多家企業?;笔a區不斷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扶持,每村投資1000萬元,將周邊村莊打造成齊魯樣板村,打造油菜花海、四季玫瑰園、蓮藕生態園、向日葵園、生態稻田等特色農業景點,走出一條“農業+文旅”融合之路,為農產品展銷、周邊群眾發展“三產”提供廣闊的空間。
舉辦全國農田建設工作現場會 槐蔭農業發展獲高度認可
9月17日,槐蔭區成功舉辦全國農田建設工作現場會議觀摩活動,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帶隊到槐蔭區調研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糧食產業化發展等工作開展情況。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張桃林詳細了解了槐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稻產業發展等情況,對槐蔭區走綠色精品農業發展之路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槐蔭區借助生態、區位優勢,注重統籌融合,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通過“水稻—油菜花”輪作模式,走通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這種做法適合城市近郊農村推廣。不僅如此,槐蔭區村莊面貌也讓他眼前一亮。
在吳家堡街道席家莊村村史館,張桃林聽取了發生在席家莊村的三次“稻改”故事,認真察看了益農信息社運行情況。他表示,吳家堡地區的“稻改”精神一直帶動著吳家堡人民創新發展農業,槐蔭區農業農村局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功探索稻蟹、稻鴨種養技術,綠色水稻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已經逐漸顯現。而在五洲農業園區大米加工車間,他又了解了吳家堡大米產業發展情況,詢問了產品銷售情況,他指出,槐蔭區依托黃河之畔、四水環繞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引進“九大綠色防控技術”,成功實現生產全程“零農藥使用”,這個成績很難得,也很耀眼。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對槐蔭區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給予高度肯定,從吳家堡地區周邊的農業農村發展情況看得出,槐蔭區委、區政府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同時,槐蔭區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推動了土地流轉工作,周邊土地流轉率達到98%,為水稻產業做大做強提供有效支撐,為農業生產規?;l展作出示范。另外,槐蔭區黃河大米生產全程實現機械化,產業鏈條完備,成功集成多種綠色防控技術,讓大米綠色品質看得見、摸得著,能有效帶動起周邊群眾發家致富,做法值得借鑒推廣。
活動當天,參會人員現場察看了槐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詳細詢問了水稻、稻鴨、稻蟹等良性生態種植模式,對槐蔭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工作給予高度評價。